林砚秋趴在伪装网下,手指捏着测向仪的天线,耳机里传来刺啦的杂音 —— 这是李建国少校设置的 "开胃菜":在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隐藏着七个模拟电台,必须在两小时内全部定位,误差不能超过十米。
"找到第三个了。
" 赵鹏的声音从耳机里挤出来,带着喘息,"在西北方向的瞭望塔下,米军 AN/PRC-158 的波形。
"林砚秋调整天线角度,屏幕上的频谱图突然跳出个尖锐的峰值:"东南侧有倭国的 J/PRC-310,跳频速度比手册里快 1.2 秒。
" 他匍匐着穿过枯黄的草丛,作训服膝盖处磨出的破洞沾着泥土,像块褪色的补丁。
这是尖子班的专属课目。
当普通学员还在练队列时,他们己经开始接触实战化电子对抗。
李建国说过:"现代战场的第一枪,永远是电波先打响。
" 上周的新闻里,米国陆军第 10 山地师在罗马尼亚演习时,就用电子战系统瘫痪了假想敌的防空雷达。
"还有西十分钟。
" 赵鹏的声音带着焦虑,"最后两个电台藏得太隐蔽了。
"林砚秋突然停住动作,指尖在测向仪上敲出摩尔斯电码:"注意 128.5 兆赫,倭国自卫队爱用这个频段做佯动。
" 他想起父亲留下的笔记本里记着:"敌人的破绽往往在习惯里。
"果然,三分钟后,赵鹏兴奋地喊起来:"找到了!
在废弃的弹药库后面!
"当他们把七个电台的坐标输入终端时,朝阳正好翻过训练场的围墙。
李建国站在终点线旁,手里拿着份报纸,头版照片是米国 "杜鲁门" 号航母驶入波斯湾的画面。
"误差平均 7.3 米," 少校在成绩册上打了个勾,"但你们暴露了三次位置。
知道为什么吗?
" 他指着林砚秋的测向仪,"调谐时没必要每次都拧到最大增益,米军的电子侦察卫星能捕捉到 0.3 秒的信号泄露。
"早餐时,食堂的电视在重播龙国外交部记者会。
发言人举着张卫星图片说:"倭国在与那国岛部署的雷达站,己对我国东海岸民航航线造成干扰。
" 画面切到***民众举的标语:"还我清净领空"。
赵鹏把馒头掰成小块:"真要打起来,咱们的反辐射导弹能把那破雷达炸成烟花。
""然后呢?
" 林砚秋递给他包咸菜,"米国第七舰队会借 保护盟友 的名义开进东海,就像 2016 年在南海那样。
" 他突然想起昨晚在战术沙盘室看到的推演:如果倭国在宫古海峡部署反舰导弹,龙国海军的南下航线将被切成两段。
上午的联合战术课上,李建国播放了段模糊的视频。
沙漠背景里,几辆迷彩车正在架设天线,屏幕角落标注着 "米国第 160 特种作战航空团"。
"注意他们的通信车布局," 少校用激光笔圈出个不起眼的方舱,"这是最新的 AN/TSQ-190,能同时监控 300 个频段。
上周有情报说,倭国自卫队正在引进同款系统。
"林砚秋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移动,父亲的话突然浮现在脑海:"记住,看懂敌人的装备,就能猜到他们的战术。
" 他抬头时,正好撞见赵鹏投来的目光 —— 那里面少了些敌意,多了点探究。
下午的模拟演练设置在计算机教室。
当林砚秋敲下最后一行代码时,屏幕上的蓝军雷达网突然全部变成红色。
赵鹏吹了声口哨:"搞定米国的 爱国者 防空系统了?
""只是初级后门程序。
" 林砚秋调出倭国 "宙斯盾" 舰的电子参数,"试试这个,他们的相控阵雷达有个频率盲区。
"两人凑在屏幕前调试代码时,李建国悄悄站在身后。
他看着林砚秋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的样子,想起三年前那个在南海驾着电子侦察船的少校 —— 同样专注的眼神,同样在键盘上跳舞的指尖。
演练结束时,夕阳把教室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赵鹏突然说:"周末去战术沙盘室?
我爸寄来套米国陆军的编制手册。
"林砚秋愣住了。
入学时那个处处较劲的对手,此刻正把手册往他手里塞。
封面右上角印着行小字:"西点军校 2024 年版"。
熄灯前,林砚秋在俱乐部的阅览室翻到份旧报纸。
2016 年的《***报》上,整版报道南海仲裁案时的军事部署,配图里有艘不起眼的电子侦察船。
他摸着报纸上模糊的船影,突然明白父亲为什么总说:"真正的胜利,往往藏在没人注意的地方。
"窗外的哨声突然响起,是紧急***的信号。
林砚秋抓起武装带冲出宿舍时,看见赵鹏己经站在队列里,手里还攥着那本米国陆军手册。
操场的大屏幕上,最新卫星图正显示米国和倭国的舰艇在冲绳海域演习。
旅长的声音在夜风中回荡:"记住,当电波开始厮杀时,你们的手指就是最锋利的刺刀。
"林砚秋的目光越过队列,看见李建国正望着他点头。
远处的通信楼亮着灯,像座沉默的灯塔,指引着他们驶向那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。
当晨曦再次洒满训练场时,林砚秋和赵鹏己经能默契地配合破解复杂的电子密码。
在那片由代码和电波组成的无形战场上,两个曾经针锋相对的年轻人,正并肩走向属于龙国军人的战场。
更新时间:2025-07-11 22:47:56